很多人向往退休后的生活——睡觉睡到自然醒、广场舞、游山玩水、花鸟鱼虫、吹拉弹唱……但是现实生活总是比理想更加丰满,很多人可能是前脚从单位退休,转身就得去父母或子女家“上岗”。比如记者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武女士,1970年生人,结婚生子比较早,还没退休就有了孙子,如今退休在家,一边照顾孙子,一边照顾80多岁的父母;陈女士,退休多年,平时在北京带两个孙子,假期则回365bet取款要多久到账_bat365bet_365bet网站哪个是真的照顾90多岁的父母;黄女士,刚在呼市帮着女儿照顾两个孙辈陆续上学、上园,老公脑梗后回到365bet取款要多久到账_bat365bet_365bet网站哪个是真的康复,年近九旬的母亲住院,家里90多岁的父亲也需要有人做饭照顾。这“四世同堂”让人羡慕的同时,也让人不禁叹息其中的疲于奔命。
●上有老下有小,退而不能休
1月30日,署名为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宜居委副秘书长的李洪帆在自己的抖音号“洪帆叔叔”中发了一个视频,他在视频中说,一大批已退休的和即将退休的低龄老人们刚从社会责任中解放,便要马不停蹄地承担新的家庭责任——家庭的全职护工,往下要代替还在奋斗的子女照顾年幼的孙辈,往上要伺候七老八十年迈的父母,60岁的儿女照顾80岁的父母。2月8日,“洪帆叔叔”在另一个视频中说,子女退休以后父母还健在的家庭越来越多,退休后去父母家上班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并呈现出指数型增长趋势。超过90%的老人生活在家里,居家养老是当前养老最主要的方式,子女也成为老人获取养老照顾的第一来源。子女退休后照顾更高龄的父母,可能不只是10年甚至20年的事情。“洪帆叔叔”的这几条视频均获得数千条评论。很多人说自己正在经历这样的生活——
“我退休后先是带孙子,现在是围着父母转。”
“70多岁的伺候95岁的。”
“1956年(67岁),照顾1930年(93岁)父亲,确实有点吃不消,坚持吧。”
“我老娘今年98岁了,我们姊妹三人都要迈进70岁了,轮换着照顾老人,我的孙女还必须得照看,头好大呀。”
“62岁了,家里有两位85岁的老人,还有儿孙,每天光给他们做三顿饭就很辛苦,还有很多的家务活要做,我们没有自我,这就是我们的退休生活。”
“我在60多岁时照顾90多岁且高度失能的老爹,真不是一般的煎熬。不光是体力问题,还有心理上的,每天都在焦虑、担心、害怕中度过,为此自己也得了高血压、失眠症。那一段时间瘦了十几斤,因为从来没有稳稳当当地吃一顿饭。”
“我73岁,照顾92岁的老妈。照看老人和照看孩子不一样,孩子每天都在成长,老人每天都在老去,心情是不一样的。”
“我们60后、70后注定是孝顺父母、侍候父母的最后一代,也是被自私子女抛弃的第一代。”
“养小和顾老在互换同样辛苦,照顾与被照顾都很不易!时光有限,唯有理解和温暖才是最好的爱!”
随着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新媒体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这些新的社交渠道也成为很多人的“树洞”,人们在这里倾诉、共情,这些“树洞”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被选择性无视的困境,比如低龄老人照顾高龄父母、子女和父母一起变老的扎心现实。
2021年3月,曾有一篇《中国式养老困局:低龄老人照护高龄老人,优质养老院稀缺》的文章,开篇是这样的,“在跨入中国法定的老年人起点年龄——60岁的那一年,陆晓娅离开了她亲手创建的公益组织。因为83岁的母亲进入了阿尔兹海默症中期,她要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和弟弟妹妹一同承担起照护的责任。彼时,她的先生也在照顾92岁的公公,两位老人退休后为了照顾各自的父母,不得不经常分居。对高龄父母而言,60多岁的老人也是孩子,尽管他们的衰老已经由内而外显现。在照护妈妈的5年时间里,陆晓娅自己也动了2次手术。后来母亲入住养老院,顶着一头银灰色白发的陆晓娅前来探望,新来的保安问她‘是哪个房间的’,以为她是住院老人偷偷‘飞越养老院’。养老院二楼住着一位百岁奶奶,女儿已经70多岁,直到自己心脏病加重才不得以把母亲送进来。夕阳下,陆晓娅曾看到‘小老人’跪着给‘老老人’喂饭。”
我们在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很难不心酸,很难不共情,因为这就是很多人正在经历或即将要经历的生活。子女退休后到父母家上班照护高龄父母或者父母退休后到子女家上班照顾孙辈,几乎是当下很多退休人群的生活常态,真正是“上有更老下有更小”的生活,甚至一肩挑三家,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
我们在谈论或经历“小老人”照顾“老老人”的艰难时,不可避免地陷入到“父母能养你小,你为什么不能养他老?”的心理困境中,这种现实的艰难和心理的折磨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没有想到中国人的预期寿命能提高得如此之快。
在经济飞速发展和医疗技术不断突破的加持下,中国人的人均寿命持续提高。1990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68岁;2020年,提高到了77.3岁;2021年为78.2岁,预计到2050年,这个数据将超过85岁。可以说,今天80多岁的高龄老人在他们30年前退休时,绝大多数并没有什么机会需要照顾伺候自己的父母晚年,因为30年前,仍旧是“人到七十古来稀”。中国人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四世同堂”很寻常,五世同堂不稀奇。
相比于生命的质量,人类对生命的长度似乎更加渴望:从一出生就祈愿长命百岁,年长了依然祝愿寿比南山。但当我们离“活得久”这个目标越来越近时,病痛、失能、失智等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北京大学一项人口学研究显示,到2030年,我国失能老人规模将超过7700万,失能老人将经历7.44年的失能期。同时,另一项指标也在敲响警钟。根据中国社科院分析,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加速减少和老年人口加速增长,老年抚养比在2060年之前将一直保持上升状态,并在2028年左右超过少儿抚养比。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面临如此迅猛且庞大的人口老龄化,我们除了做了几千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心理和道德准备之外,老龄群体的医疗保障、社会照护等都相对落后,于是,六七十岁的低龄老人照顾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在照护的过程中,子女与父母一起变老,已经成为当下老龄社会最典型的场景。
●未来“老老照料”将更为普遍
2022年4月,《半月谈》曾发文称从现在开始至未来10年间,我国将迎来“史上最大退休潮”,60后群体正以平均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退休。“史上最大退休潮”源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婴儿潮,1962—1971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均高于2400万人。也就是说,在2022年,他们的年龄为52—60岁,正好切换到退休这一人生轨道上。而他们,正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
从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到2016年1月1日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将近4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出生率节节下滑,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节节攀升。按平均寿命80岁计算,50后将生活到2040年前后,60后将生活到2050年前后,80后将生活到2060年前后,90后将生活到2070年前后。如果以2020年为分界点,到2050年前后,每年新增老人将是新增就业人口的两倍多,以此类推,人口结构严重老龄化将在2050年前后出现。
现在照护高龄父母的低龄老人们正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如果说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尚处于老龄化社会的开端,在照顾高龄父母时,尚有兄弟姐妹分担照顾责任,那么那些曾经独享阖家宠爱的独生子女们将要面临的则是更为严峻的养老考验,因为他们这一代必将从传统的多个子女照料一个老人变成一个独生子女照顾两个老人;面临重要决策时,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商量;父母生病需要照顾时,可能连个倒班的帮手都没有;以前拥有的全部宠爱,现在意味着百分之百的责任,而他们面临的还有延迟退休。
根据统计,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大约有1.8亿人,当年这些备受父母宠爱的独苗苗们,如今正在陷入为年满60岁以上的父母养老的困境和难题中。曾有学者估计,2015-2050年是中国大批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的关键时期,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逐步减少,但8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依然呈上升趋势,未来,每4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现在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的唏嘘场景,都将是独生子女未雨绸缪的担忧,因为未来“老老照料”将更为普遍。
当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变老,和独生子女上学时的学区房一样,养老院也将成为稀缺资源。据2022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末全国共有养老机构4万个,养老服务床位822.3万张。而据《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截至2021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亿,占总人口的18.9%;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亿人,占总人口的14.2%。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为20.8%。
劳动力规模的缩减和预期寿命的延长,意味着我们已经开始面对一个庞大的、不断老龄化、寿命越来越长的社会。何况,中国现有约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人,老年痴呆患者约1500万人,他们所涉及的家庭照护者有上亿人。而中国家庭已经普遍小型化,家庭照料人手不足,老年人收入普遍不高,再加上现代社会劳动力外出就业、流动频繁,现实迫使老年人失能后的长期护理问题从传统社会的家庭责任演变成当代社会问题。
高龄老人的照料,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即便是高龄化走在前面的日本和德国,也没能完全解决高龄老人的照护难题。随着老龄化加深,这个群体还会继续增大,但这一代乃至下一代人未必做好了准备。
请输入验证码